联系我们
易演乾坤经纶,随化天地大道。
悟行阁工作室地址:深圳地铁9号线银湖站,深圳市罗湖区北环大道1030号华润999花园40栋901
联系人:余界锐老师
手 机:18824281290
网 址:www.99986luck.com
邮 箱:195790888@qq.com
缙长乐QQ:195790888
微信:18824281290
扫我一扫,好运即到!
阅读浏览,受益匪浅!
常来网站,富贵无限!
扫描二维码,关注:余界锐公众号,就有好运气!
老看寿数,中解烦忧,少指前程,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专题
《周易》中的“变” 、“通”观念
《周易》以阳爻(——)和阴爻(— —)两种符号排列组合而成八卦,八卦两两相重而成六十四卦,从而演化出整个宇宙。无论是以科学的眼光还是以美学的眼光来看,《周易》六十四卦都是一个极其和谐和完美的系统。之所以能如此,就在于《周易》的卦与卦,爻与爻之间存有着内在的变通规律,正是这种变通规律支撑起了整个《周易》体系。
“变”与“通”一方面内在地蕴含在《周易》(尤其是《易经》)每一卦的六爻以及六十四卦的卦与卦之间的周流不止,变动不居的规律中;另一方面又外在地表现在《周易》(尤其是《易传》)对这种内在变动规律的表述中。
就前者而言,《周易》之“变”多表卦画的变易,《周易》之“通”多谓爻象的推移无阻。《周易》之“变”有符号层面上的变,所谓:“爻者,言乎变者也”,这是阳爻和阴爻在位置和数量上的变化;有意义层面上的变,这是指卦的吉凶祸福发生的变化。两者在本质上是能指与所指的关系。
这种“变”的观念揭示出:《周易》是一个“符号(卦象)——意义(吉凶)”的对应体系,这一方面是由《周易》本来的“占筮之书”的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周易》之“变”是有指向的,其“符号——意义”的对应变化关系直接贯穿有“天人合一”思想。
其中,卦象(即符号)的变易得之于宇宙四时的变化,即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现矣。”而爻象(即意义)的变易则直接指向人事,即所谓:“圣人观卦设象,系辞焉以明吉凶。”
这样一来,《周易》之“变”就是得之天地而指向人生的,正如六十四卦每一卦中天、地、人三才所预示的那样,天地人相互沟通,天地之“变”与人事之“变”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周易》的“卦象——爻象”系统即是沟通两者的桥梁。
《周易》之“通”则多在内在机制上起作用,爻与爻之间的转换不是随意的,卦与卦之间的推移也不是无序的,这都得益于《周易》内在的“通”的机制。和“变”一样,《周易》的“通”也有符号和意义两个层面的运用。
《周易》在符号系统上的“通”是卦象与天地之象的交通,而在意义系统上,“通”则表示卦辞与人事吉凶的交通,作《周易》者正是借用了六十四卦这样一个既“不易”又“简易”的“符号——意义”系统将天地四时的轮回同人事吉凶的预兆连通了起来,组成了颇有意味的天人合一的圆融境界。
综合起来看,体现在卦爻之间的这种“变、通”反映了空间和时间的两种变化。每一卦中的爻位的变化主要体现空间的转换,正所谓阴阳易位,物象流转;而卦与卦之间的变化,又是一种时间上的推移,如《系辞上传》所云:“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在《周易》看来,天地是最大的“象”,而四时更替则是最大的“变通”,人的活动的物理空间没有超出天地,人事吉凶的变化也不会超越四时变化的规律之外。穷尽了天地的变化,明晓了四时流转的规律,人就可以把握自身的吉凶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这是从外在的方面来考虑,从内在的方面来讲,由于《周易》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直接与人事的吉凶祸福相联系,经过《周易》解释的天地、四时已经不再是寂寂然自生自灭的存在,它们因为带上了人的色彩而亮丽起来。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和谐地交流交感,化而为一。这一切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充斥于宇宙间而又特别体现于人身上的那种生命的气息。在生命的意义上,人可以与天地相交流相融合。
《周易》中除了在《易经》的卦与卦、爻与爻的关系中体现“变、通”外,还在《易传》的文字中直接表述了《周易》的“变、通”观念。《易传》中涉及变、通的地方颇多,例如: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变通莫大乎四时。”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传》中这些对“变、通”的表述与我们在《易经》中看到的卦爻之间内在的“变、通”观念是一致的,是对前者的概括和发挥,两者可谓相得益彰。我们可以从这种表述中直观地看出《周易》“变、通”观念的全貌和它们发展的可能之路。可以说,它们构成了《周易》的生命本质。
《周易》是一部“生命之书”,它最先明确地将“生”作为主旨张显了出来,将生命作为天地间最为可贵的本体来加以赞颂。郭沫若先生曾说:“故言‘有无’、‘始终’、‘一多’、‘同异’、‘心物’,而不言‘生’,则不明不备;言‘生’。则上述诸义足以兼赅。易不骋思于抽象之域、呈理论之游戏,独揭‘生’为天地之大德,万有之本原,实已摆脱一切文字名相之网罗,且直探宇宙之本体矣。”(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23页)。《周易》不仅讲“天地之大德曰生”,将生命作为天地最为伟大的品质推举了出来,而且在众多的卦象、爻象中也涉及到了这一母题,阴阳爻的交感变化产生了生命,在对阴阳爻运动的有限性的克服中,这种生命得到了持续和发展,又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中走向繁荣。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周易》中天地、人物、社会都是一个大写的“生”字。“生”是易理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