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易演乾坤经纶,随化天地大道。
悟行阁工作室地址:深圳地铁9号线银湖站,深圳市罗湖区北环大道1030号华润999花园40栋901
联系人:余界锐老师
手 机:18824281290
网 址:www.99986luck.com
邮 箱:195790888@qq.com
缙长乐QQ:195790888
微信:18824281290
扫我一扫,好运即到!
阅读浏览,受益匪浅!
常来网站,富贵无限!
扫描二维码,关注:余界锐公众号,就有好运气!
老看寿数,中解烦忧,少指前程,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专题
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藏传佛教的“男女双修”之秘
谈到“双修”,很多人会立马跳起脚来,大骂藏传佛教的双修法是邪术,进而说藏传佛教不是佛教,是附佛外道。理由就是佛教有戒律,出家人不能近女色。而藏传佛教有“欢喜佛”,有“双修法”,显然违背佛制,因此便认定藏传佛教是外道。甚至有人大叫:把你们的母亲、妻子、女儿送给你们的上师去双修啊!言下之意,好象天底下只有他是最聪明的,最捍卫佛教的纯洁性的。
佛教有双修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佛教的修行非常重视双修。象我们经常讲的:显密双修,福慧双修,禅净双修,止观双修,悲智双修,定慧双修等等,都是双修法门。在汉传佛教中其实就是修阴阳。那么藏传佛教的双修和这些双修有什么联系或不同呢?
佛教各派均有佛像,但欢喜佛唯密宗所有,只有藏传佛教(喇嘛教)寺庙中才有供奉。欢喜佛供奉在密宗是一种修炼的“调心工具”和培植佛性的“机缘”,宗喀巴大师说:“调心要令信所缘”,对着欢喜佛“观形鉴视”,渐渐习以为常,多见少怪,欲念之心自然消除。佛教教义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利用“空乐双运”产生了悟空性,达到“以欲制欲”之目的。
密教在公元7世纪出于印度,唐代传入中国,在西藏与当地民间信仰相结合成为藏传密宗。藏传密宗佛教(俗称喇嘛教)作为佛教的一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与其它教派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与被称为“显教”的汉传佛教相比,显教以理论探索为主,而藏传佛教以密教为精髓,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俗信为其主要特征,宣传口诵真言咒语( 语密 )、手结印契(身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结合的修行方式。
大部分汉地人看到“欢喜佛”时,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这是男女性交”的想法。鲁迅先生有句著名的话:心里不干净的人,看到一块肥皂都可以联想到女人洗澡。有些人就是这样。
由于众生根器不同,习性不同,所以佛陀用八万四千法门来度化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说:“梵王天帝作则随时,异道诸仙各制文字”。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是不同文化对佛陀的解释,佛陀本身并没有经书和文字传世。《大方广佛华严经》云: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解释这句话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出自史书《西藏王统记》:
普陀山上的观世音菩萨,给一只具神通的猕猴授了戒律,命它从南海到雪域高原修行。这只猕猴来到雅砻河谷的洞中,潜修慈悲菩提心。正在猴子在认真修行的时候,山中来了一个女魔,施尽淫欲之计,并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我们两个结合吧!"
起初,那猕猴答道:"我乃观世音菩萨的徒弟,受命来此修行,如果与你结合,岂不破了我的戒行!"那女魔便娇滴滴地又说道:"你如果不和我结合,那我只好自尽了。我乃前生注定,降为妖魔;因和你有缘,今日专门找你作为恩爱的人。如果我们成不了亲,那日后我必定成为妖魔的老婆,将要杀害千万生灵,并生下无数魔子魔孙。那时雪域高原,都是魔鬼的世界,更要残害许多生灵。所以希望你答应我的要求。"
那猕猴听了这番话,心中自念道:"我若与她结成夫妻,就得破戒;我若不与她结合,又会造成大的罪恶。"想到这里,猴子一个跟头,便到普陀山找观世音菩萨,请示自己该怎么办。观世音想了想,开口说道:这是上天之意,是个吉祥之兆。你能与她结合,在此雪域繁衍人类,是莫大的善事。作为一个菩萨,理当见善而勇为;你可先与魔女结成夫妻。然后再用佛法感化她,令她也能和你一样证悟菩提,这样,就可以使她不致造下更多的恶业。猕猴听从菩萨指示,便与魔女结成伴侣,后来在观世音菩萨的帮助下度化了她。这就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善巧方法。
藏传佛教修行方法林林总总有上千个之多,男女双修之法只是其中之一,而能修此法的人只能是瑜伽士(在家修行的人),而且这个瑜伽士必须具有这样的定力才能修行,否则便是大罪。藏密的双身法的实质内涵,其实与道家古代的房中术,和印度的印度爱经内容几乎相同。双修法需要什么样的定力呢?修行人必须闭上眼睛时,用定力使树上的果子落下来,睁开眼睛时,用定力使果子又长回去。有这样的定力的时候才可以双修。而在实际的修行中,能够修这个法的人是非常非常少的。藏密的密灌又称秘密灌顶,是修密宗喇嘛教的第三个阶段,也是最重要阶段,主要是真枪实弹的上床,男师父与女弟子合修男女双身法,而其余大弟子们因为供养师父许多金钱及女人的缘故,可以优先在前排座位,围绕在师父床边观看,师父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双运”有各种姿势,有三十六种、六十四种姿势。
在介绍寂度老和尚的一篇文章里讲到,藏传佛教的密教部分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男女双修法只在无上瑜伽部中的欢喜金刚法中有运用,其它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以及无上瑜伽部中的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时轮金刚、集密金刚修法中都没有此法。
在藏传佛教中,能修男女双修法的只有瑜伽士,出家的比丘严禁修此法,否则即是触犯金刚乘的戒律,视为重罪。所以如果有出家人(无论是藏地或者汉地)修此法,或以修法为借口,实为宣淫,则都是触犯佛家戒律的个人行为,本身既是触犯佛教戒律,当堕地狱!喇嘛教金刚上师活佛们,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把这样淫欲可以成佛的思想,成为当今密宗的直销手法,犹如老鼠会一般的繁衍不断,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要敛财脸色!以受此密宗三灌者即发愿--淫尽天下女人为目标(宗喀巴大师语:受用他人女)。然而这样对于佛法修行的智慧解脱,或福德资粮,完全没有任何的关係,也没有任何功德受用,因为这全然不是佛法,是下堕三恶道的法,以此邪法做为成佛之法者,即是谤佛,谤佛者即出佛身血,五逆重罪故,折寿后必堕无间地狱。
如果世人不是从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看到双修的记载,恐怕根本不会知道佛家会有这样的修法。宗喀巴大师只是如实的写下了他所知道的佛法,而宗喀巴大师本人则没有修炼此法的成就。
事实上,无论在藏地还是汉地,很多修行者因为证量不高,体悟不到空性而误用此法,不但给自己造下无边罪业,更使很多人因此误解藏传佛教。
再回到男女双修的修法上面,为什么会有这个修法呢?
佛法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的,是帮助我们看清事物本源。从我们有意识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在心里为一些事情做了区分、联想和结合。比如:我们的意识里能够区分出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阴性的,什么是阳性的;什么是大的,什么是小的;什么是重的,什么是轻的;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等等......这在道家就是阴阳。这样的区分心来源于哪里?这样的意识又是来源于哪里?用佛陀的话说:凡此种种使我们产生了烦恼。而金刚乘的教法,认为所有这些相互对应的事务在实相、本体上是没有分别、不同的,也是不可分别的。在究竟实相中,一切事务都是平等的、空的状态,是同样的纯净,它们都来自同样的根源,也就是说它们本来是在一起的。
中国道家的阴、阳两字的古义是背日和向日, 起初并无任何哲学内涵。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赋予阴、阳的哲学内涵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在老子哲学中作为最高范畴, 其哲学含义等同于佛教里的“佛”全知全能的生命状态,西方极乐世界,是阴间与阳间同时同体并存的世界, 是创造可见的物质世界万物的本原世界,是构成物质世界万物的本体“元素”, 是决定物质世界万物运动变化规律的“道理”。
“一”是由“道”的振动所降临下来的阴阳不分、混沌状态的一元之气,,简称“元气”。
“二”就是阴阳,就是阴间与阳间,就是阴气与阳气,就是精神与物质,就是内涵完全相同,只是方向相反的两个世界。
“三”就是“多”(古代以数字“三”表示“多”),混沌初开,阴阳互抱,形成“多”个新的阴阳互抱体。
可见的物质世界的万物就是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形成。
藏传佛教的阴阳信仰是最基本的教义,它仅仅从有形的肉体上来理解阴阳, 非常狭隘地将男女两性的交合理解成是整个宇宙能量的源泉,非常错误地认为“当修练者本身拥有男女两性之后,他就拥有了生育的能力,生育万物的能力”。
如果不能明白这样的道理,人们就会误解它,认为这类教法是教人去贪欲,似乎这种教法是很世俗的,甚至会认为这是邪恶的方法。但佛陀的教法种类有许多,有一些施教重点在于身心之间的关系;当佛的教法是直接的可对人产生效用时,是较好的,像出家成为僧侣,接受戒律,是解决贪欲的最好的方法之一,但生活当中有太多太多的众生,在这许多人中,有多少人可成为僧侣呢? 大部分众生都不可能出家修行,因为对他们来说,出家做和尚实在太困难了,即使有人认为那样并不困难,但是要他们放弃美满的家庭、漂亮的女朋友对他们来说是太困难了,我们会因此不理他们了吗?不会!
再讲一个修行的故事:有一个小乘佛教的僧侣,在静坐上的功夫很是了得,他有个誓愿:便是不迷失在世俗的喜恶中,而这个特殊的僧侣在白骨观修法上有很好的成就;由于僧侣是不能对异性有欲求的,为了与贪欲、欲求分离,因此他们观想人的丑陋、污秽,而这个僧侣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好,以此闻名。
有一天文殊师利菩萨想考验一下这个和尚的禅修功夫到底好不好,便化成一位非常漂亮的女性,来到这个和尚的住处,以种种妩媚的动作来考验这和尚的定力,起初这个和尚丝毫不为所动,但渐渐地,由于这位女孩子的挑战太大了--这是来自文殊师利菩萨的挑战,文殊师利菩萨充满智慧、洞悉人心,因此这个和尚的定力渐渐不敌诱惑,最后他干脆逃跑,而这位美女在后紧追不舍。
和尚实在累得跑不动了,于是两眼一闭往地上一坐心想完蛋了,但此时什么事也没发生,于是他睁眼来看,这美女突然破裂成无数碎片,文殊师利菩萨现出庄严法相,说道:你的白骨观修得很好,但你把别人认为是美的这个概念,会导致你轮回痛苦;如果你把别人当作是丑的,那仍然是个概念,这概念会使你无法觉悟,因此你需要做空性的禅修,这才能使你觉悟。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了解即使在大乘中,一切现象都是空的,包括贪欲和欲求的对象,一切的本质皆是空性;而在金刚乘中认为一切既然是空的,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放弃、该放弃,没有坏的东西要抛弃,也没有好的东西要掌握,因为一切都是平等的、空性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去看,欲望也可藉之从中修持,因为贪欲的本质也是空的。在金刚乘中并不是教你如何在欲望行为中修持、或在实际的性行为中修持,而是教你去认识什么是欲望的本质,去了解贪、嗔、痴的本质是很重要的。
如此的发展正如摧毁敌人一样,如果你在战争中,你必须去摧毁敌人,但首先你必须去了解谁是你的敌人,你不知道什么是敌人时,你要去摧毁什么呢?所以当我们思维什么是贪欲、什么是嗔恨、忿怒时,当你真的深思时,你会发现它们是空性的而没有实体存在。
空性是佛法中的根本哲理之一,但许多人对"空"有错误的认识,以为空是没有的或是指某种空间而言,但其实不然;当我们提到"空",是指能量或其潜在性,举例而言,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时,我们可以看到他非常漂亮,但同时有人会觉得他很丑,在同一个客体上有两种现象产生,如果我们看一百个客体,可能有一百种现象,对吧?但美或丑存在于哪里呢?是在这里或在那里呢?客体可延展出美和丑的问题,但美和丑是潜在的,是看的人自己的想法,因为客体可被视为美的、丑的或其他任何的一切,因此无论大的、小的、高的、矮的、男人、女人、美女、丑女、高富帅、白富美都只是你心中的概念罢了。
佛经中很多语句它不是在说一个超自然或超人的事,而是说明在现象的本质中,没有所谓大或小的;你说这是小的,别人可拿一个更小的来告诉你原来那个小的是大的,由此可知,小和大是一种概念,并没有真正所谓的大和小存在,而是我们有大和小的分别与执念,所以我们常被自己的理念所锁住、限制住。
那么双运的目的是什么?双运的目的就是摧破这些概念,男、女,好、坏、美、丑……之类,所以我们需要修双运。靠修双运去证悟空性的修行者是非常稀少的,但确实有。同时因为这个教法是非常秘密、稀有珍贵,有危险而又困难,所以密法的修行者犹如竹子上的蛇一样,只有上和下两条路,这个修法充满了危险和困难,一定要是很好的修法者才行。因为它的秘密,所以外界的人对它充满了想象和幻想。人们从来不缺乏对于性行为的想象,所以想当然的认为双修的目的就是修行人淫乐的借口,而事实上这是大错特错的。
佛陀在教导众生时,并不只用一种方法,因为众生个个不同,有些人心胸狭窄,有些人则心胸开阔,心胸开阔的人容易了解诸法实相。如果你生在印度的种姓主义中,身为婆罗门族,你必须每天洗身体三次、不用当兵、不吃肉、不近女色、紧守净戒;你生在那就必须做那样的行为,在一个很严格、胸襟很窄的规定生活中,你很难敞开心胸,因此对这些人只能教他说:是的,不要喝酒、吃肉、一天要洗三次澡保持高贵的身体;因为这些适合他,他不适合开阔心胸的教法。而双修的概念有许多种,光明和空性的双运,空性和大乐双运,为什么要双运?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首先要了解,我们并不是把两个东西合为一个,结合、双运在金刚乘中是有关实相、本体的概念,并不是一个东西由两个结合而成,在大乘佛教中说:"一切都是本来清净、空的,根本没有东西可双运,在实相中没有所谓两件东西,也没有双运这一回事。"因此没有任何东西可双运的。
我们很自然地喜欢用双运、结合这样的概念,我们习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合为一个,加以调整、联合,使它更具力量。诸如我们喜欢结合成一个团体、组织、党派,我们会去结交朋友、会去结婚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投生在一个贪欲很重的人身,即使我们有许多种欲望、情绪,但其中最强的是贪欲,所以佛教把人的贪欲放在第一位,人常被贪欲压迫,生理、心理、物质上的,而贪欲的实际行为是双运、结合。
金刚乘便是运用这个心理而把他们带往实相去,藉由某些双运的教法,让人们了知事实上真相是痛苦的,但当你双运时了悟现象的本质;双运可以是任何事,如生和死的双运,像我们前面说的,我们想要快乐,但是不知道如何结合生与死、好与坏。而其实相、本体却是一致的,没有所谓的生也没有死、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就没有生,一切都是自然的结合、双运。
藏密为了彰显上述所说,因此有男女本尊的双运等等这类的教法,其实这些都是在表示智慧与方便的双运。因为没有智慧,方便流于世俗;没有方便只有智慧会流于危险、困难,因此须求得智慧和方便之平衡、和谐。但这些是很高深、秘密的教法,很难为一般人所理解,因此人们多有误解。

上一篇:中国为什么没有形成宗教文明国家,没有上帝? 下一篇:丙吉问牛不问人